在60岁开始

日期:2023-10-17


                                                                                                -----------------采访刘文波博士有感 

                                                                                           

“我一生追求变化。我幻想中生命的旅程应当是这样的:如蛹成茧、茧化成蝶。每一段生命对它来说都是一个精彩的历程,每一次蜕变对它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所以我很羡慕。”


前言


最初得知刘文波博士要到我们团队的时候,律所里掀起一波讨论潮,大家对这位阅历丰富的前辈都十分好奇:县高考状元,80年代的上外俄语博士,进过央企下过海,做过服装出过国,年近六十通过法考,每一个标签都散发着引人驻足的光芒,每一段经历细细展开都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最近我终于有机会收集大家的疑问,坐下来采访这位前辈。整个采访轻松愉悦,内容也十分充实震撼:他就坐在那里,像作一幅画一样描述自己灿若星河的过往,说到激动处目光如炬,仿佛回到了当初披荆斩棘的时光:像一头昂扬的鹿闯入旷野,像一艘坚定的船驾驭风浪,像张蔷在《我的八十年代》里唱的那样,“浪漫的80年代,啦……自由的80年代,啦……青春的80年代,啦……我们的80年代,80年代……”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


刘博士出生在吉林省北部的一个农村,那个时候的农村中学连俄语老师都没有,好在做乡村民办教师的哥哥知道一位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并有国家二级翻译资格的老教师,因为历史原因在校办工厂做厂长,于是通过哥哥的引荐拜入麾下。老师愿意教但没有课本,哥哥就帮他从市里放弃高考的学生手里买下课本。刘博士凭借出色的记忆力以及毅力,从认识字母、学发音开始,用寒假的时间背下来四本书的俄语单词,并在高考中一举夺魁,成了当年县里的状元。回忆起当年苦读的场景,他说:“我们家住在村的最南边,夜里向北边看一看,等同学家的灯全部关了我才关灯休息。只要有一盏亮着,我肯定不会歇,经常学着学着不知东方之既白”。他的用功老师也看在眼里,直接说:“如果你们之间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那肯定是刘文波。”


高考过后,刘博士像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一样想报考军校,分数高、身体素质好的他本来大有希望,却因近视,遗憾落选后去了东北师范大学。也继本科毕业考研,毕业后进入秦皇岛燕山大学当老师。


二、剑拔沉埋便倚天


这句诗的意思是“长剑超脱被埋没的处境,便能成为倚天宝剑”。刘博士在燕山大学的两年里,用他的话来说是“暗无天日的一段日子”。“刚入职的头半年还可以,做教学秘书。后来开始打桥牌,还入了搓麻将的坑。那个时候每天都打,可以从早上十点打到夜里十一二点,第二天睡起来接着打。”


即便换成现在,一个硕士学历、有大学教职的人也不会放过这种可以放心“躺平”的香饽饽工作,何况在硕士奇缺的那个年代,但是刘博士知道他不喜欢、也不能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一生:后来我打麻将打到什么程度,我做梦都是我们四个人在坟墓里打麻将,这意味着我内心开始抗拒这样的生活了,再走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了要去上海,去那个充满希望的城市寻找机遇,和在上海工作的爱人团聚。在那个年代,从秦皇岛去上海无异于天方夜谭,“单位里有几个上海籍的女老师,为了回上海,三十四五岁都不结婚的”。幸运的是,上海外语大学在招博士,他的爱人给他报了名,并买了复习资料。


当然机会来了,也并不是谁都可以抓住的,但刘博士已经决定背水一战。他5月1号到上海,6月12号面试,却在一个月时间里背下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在法律界有个词叫“穷尽搜索”,意思是使用一切的搜索途径去找到目标文书,借用一下这个表述,我愿称刘博士的学习方法为“穷尽记忆”,用他的话说就是“发挥聪明才智全部背诵下来”。到复试的时候,别的考生面试半个小时就出来了,刘博士的面试却持续了两个小时——他从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讲起,旁征博引,畅所欲言,精彩的内容令考官和自己都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由于刘博士是跨专业考生,学校还组织了语言学和文学的多位知名教授参加面试,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心的教授还嘉许刘博士是“可造之才”。最终,刘博士毫无悬念地被录取,开始了在上外攻读俄语博士的日子。


三、未选择的路


在博士毕业的分岔路口,刘博士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学校教俄语,一个月工资650块,而因为彼时社会上掀起一股“英语热”,同校的英语老师一个月能拿到五千块;另外一个就是下海。在那个魔幻的年代,许多人已经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第一桶金,即使有成有败,也不妨碍这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涌向了南下的火车。


此时,初为人父的刘博士仔细盘算着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花销:父母爱之切则为之计深远,刘博士估摸着650块的工资以及之后微弱的涨幅实在不能顺利养大、养好“吞金兽”。“我不想在未来,当我的孩子对我说他需要一笔钱出去读书的时候,我囊中羞涩”。


刘博士被迫选择了下海打拼。在保利集团上海公司工作几年后,又南下广州寻找新的机遇。在广州结识了他的伯乐,从此开始了20年的忠实勤勉、任劳任怨的工作。从服装质检工作入门、做生产总监的学生。一步步从外行变成内行。从基础员工到分公司总经理再到最后成为上市公司人力资源总监。20年的商海拼搏却让刘博士感到身心俱疲,于是,他果断离职,在59岁周岁那年,他通过了司法考试——这个许多科班出身的年轻人都难以通过的考试。


关于如何通过考试,刘博士是这么说的:“我是一个规划性、自律性都非常强的人,一旦定下来的事我就直接开始计划去做;早上家里人一出门,我就开始学习,谁也无法打扰到我。”


刘博士职业生涯里每一步走的都跟随内心,他是最早愿意脱下长衫的那批人,不会在意“体面”“稳定”这些后辈们都逃不开的藩篱魔咒;更神奇的是,凭借自身的能力他无论在任何处境都能逆风翻盘,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四、万里归来年愈少


如何逃脱社会时钟下的年龄焦虑?久久困顿其中的我,终于从刘博士的采访里找到了答案: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独自面对未来的我手足无措:又想年少得志,又想学业有成,又想平衡家庭——这不光是个不可能三角,甚至做好其中一个都艰难无比。还好我在事业不顺之时考研上岸来到上海求学,并有了进入热爱的法律行业的机会,真正意义上的柳暗花明、从头开始。是啊,人生如斯,不顺之事十有八九,在骇浪惊涛中渺小的我们又怎能掌控航向呢?就连我们认为功成身退的刘博士也说,他在同龄人里面绝对算不上顶尖的那批人,“最多算个中游。”纵观刘博士的一生,其实并不算顺利:少年时期错失军校,青年时期又在彼时的“天坑专业”里郁郁不得志,因为一直读书只赶上了时代红利的末班车;中年时期从头开始,虽纵横商海20年并成为高管,却在晚年事业进入瓶颈期时遗憾离场。我更加笃信年少时百般质疑的那句话:世界上最美的不是心想事成,而是阴差阳错。虽然我们掌握不了航向,但是可以在被命运吹向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光华;当风暴来临时我们虽然难以外出捕鱼,但是可以俯身沉淀,修缮渔网——等到雨过天晴,又将是丰收一片。


关于以后,刘博士依然有着自己清晰的规划:他想利用外语的优势和服装行业的经验,在法律行业继续发光发热;等法律经验足够了进军媒体,义务给大家做一些法律咨询、科普。他是不想退休、也不会退休的,虽然明年他就要60岁了:“我们大学班里一些比我大几岁的老同学,最近纷纷退群了,我猜想是因为他们到了退休的年龄,一下子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做什么好了。我觉得等到60岁退休的时候什么也不会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每天围着孙子转,做饭打扫卫生什么的很容易衰老,所以我不会这样。我每天都去江边吹萨克斯,风雨无阻,也经常骑车,很多人问我怎么坚持的,可我觉得那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万里归来年愈少,是一种对你我美好的期许,也是一种贯穿人生的信仰;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


五、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近刘博士刚刚用俄语帮我们律所里的一位律师沟通了一位俄罗斯的客户,解决了很重要的问题,大家纷纷感叹“太巧了”,殊不知这是刘博士法律生涯里的、他之前提到过的一次“小小挑战”,为了这次挑战,他用心准备了很久很久——从他打开法考书的那一刻已经开始了。作为法律新人的他,读起专业书来可一点儿也不含糊,无论是经典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诉讼精细化》,还是最新的法律读物,他均有涉猎。就连平时律师们在所里讨论业务时,刘博士也在虚心聆听。看到他朋友圈里发的那条“眼已老花,书没读完”,我顿感羞愧,像是被针刺一般:老者尚且不曾闭上书本,二十多岁的我翻书思考的时间又占多少呢?万万没想到十几年前在课本上读到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饶人”在今天复现,似一口有回音的钟警醒着我:不要松懈,惜时奋进。


这位过了大半辈子的前辈对人生的理解无疑是清晰的、深刻的:“我觉得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25岁,这个阶段你需要社会的供养,长知识练技能;第二个阶段是25-50岁,你要向社会索取,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第三个阶段是50-75岁,这个阶段你要回馈社会。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第四个阶段是75-100岁,这段时间其实就不是每个人可以把握的了,我们把它交给老天爷就可以了。



采访作罢,我好像没有那么焦虑了,我好像还很年轻,不一定在三十岁之前什么都做到;我的一生这么长,我又不能什么都不做。


尾声


采访之前我其实准备好了一系列的问题,还咨询了做了好多年财经记者的同学,但最终真正采访时却没有用上:刘博士无法精准回答每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但是在他描绘人生轨迹的过程中,一切问题的答案都了然于心。这种令人钦佩的旺盛的生命力像燃烧不尽的火苗一样,我们无需询问那么多“为什么”,它就是一种人生信条,已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人生困顿低谷之际给予改变的勇气,在需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际展现惊人之力。


刘博士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也想将他的故事写成文稿去影响更多的人。最后,我想以我的偶像、文学启蒙泰戈尔的《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节选结束:“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采访对象:刘文波 博士



微信图片_20231017145627.jpg



采访人、作者:董正阳

上海董道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 

法律硕士